4月23日上午,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召開。執行本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都是誰?一文速覽>>>


發射時間


據介紹,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我國瞄準4月24日17時17分發射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個“中國航天日”,這也是神舟系列飛船首次在航天日飛赴太空


乘組名單


發言人介紹,飛行乘組由陳冬、陳中瑞、王杰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


這是神舟二十號航天員陳冬(中)、陳中瑞(右)、王杰。

圖片來自新華社


航天員陳冬執行過神舟十一號、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時隔兩年再次擔任指令長。

 

陳中瑞和王杰均來自我國第三批航天員,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其中,陳中瑞入選前是空軍飛行員;王杰入選前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工程師。目前,任務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即將加注推進劑,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于中國航天日當天出征太空。

 

神二十乘組將“太空出差”半年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6.5小時后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

 

在軌駐留期間,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將迎來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來訪,計劃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東風著陸場。

 

據介紹,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5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飛行任務。任務主要目的是:與神舟十九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

 

更多閱讀《神舟二十號3名航天員將“太空出差”半年》

 

神十九乘組計劃于4月29日返回東風著陸場

 

據介紹,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在與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后,計劃于4月29日返回東風著陸場。

 

神十九乘組取得哪些工作成果

 

發言人介紹,神舟十九號乘組在軌駐留已滿175天,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3名航天員狀態良好。任務期間,他們進行了3次出艙活動和6次載荷進出艙任務,創造了航天員單次出艙活動9小時時長的世界紀錄,蔡旭哲已執行5次出艙活動,成為出艙次數最多的中國航天員,宋令東成為我國首名進行出艙活動的90后航天員,王浩澤成為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飛行工程師。特別是前期一次貨物出艙安裝時載荷適配器意外卡滯,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在第一次出艙活動期間,進行成功處置,為保障后續試驗任務順利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充分展現了乘組過硬的業務能力。

 

港澳航天員或于2026年飛天

 

去年8月,我國第四批航天員入隊,訓練正在按照既定計劃有序組織開展。在取得飛行資質后,他們將被納入飛行乘組的候選范圍。其中,港澳航天員入隊后很快適應了工作和生活環境,迅速融入航天員隊伍,訓練勤奮刻苦,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港澳航天員作為載荷專家,預計最早將在2026年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第四批航天員近況如何?

 

發言人介紹,第四批航天員自2024年8月入隊以來,按計劃開展了航天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和心理、航天環境適應性等多項訓練和部分專項訓練。通過刻苦鉆研、主動訓練,所有第四批航天員均快速實現了角色轉換,基礎知識儲備得到了有效加強,身體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通過組織觀摩發射、返回、出艙活動等飛行任務,第四批航天員對載人航天工程和航天員職責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根據訓練安排及前期經驗,不同類型航天員從入選至執行飛行任務的時間有所不同。目前正在按照既定計劃有序組織開展第四批航天員的訓練,在取得飛行資質后,他們將被納入飛行乘組的候選范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在飛行乘組中陸續看到他們的身影。

 

渦蟲首上太空

神二十乘組將開展3項生命科學實驗

 

發言人介紹,本次任務將以斑馬魚、渦蟲和鏈霉菌作為研究對象,開展3項生命科學實驗,其中:

 

失重性骨丟失/心肌重塑是制約人類開展深空探索的重要醫學問題,斑馬魚實驗將以神舟十八號任務中建立的斑馬魚-金魚藻二元生態系統為基礎,研究微重力對高等脊椎動物蛋白穩態的影響,明確蛋白穩態對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亂的調控作用。

 

渦蟲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渦蟲空間再生實驗是國內首次開展,本項目將從個體水平進一步認識再生基本機制,研究結果有助于解決人類空間損傷等健康問題。

 

鏈霉菌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次實驗研究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質和酶在空間環境下的表達規律,為利用空間環境資源開發微生物應用技術和產品奠定基礎。

 

我國載人登月任務各項研制工作進展如何?

 

我國載人登月任務各項研制工作總體進展順利,長征十號、夢舟飛船等正按計劃開展初樣研制試驗工作,月球遙感衛星已完成立項和競爭擇優,發射場等地面系統研制建設工作正按計劃有序推進。

 

我國載人登月各系統主要大型試驗和跨系統試驗正穩步推進。已組織完成長征十號電氣系統綜合匹配試驗,夢舟飛船首次高空空投試驗,攬月月面著陸器整器熱試驗。

 

我國將陸續在酒泉、文昌等地,組織實施夢舟飛船零高度逃逸、攬月著陸器綜合著陸起飛驗證、長征十號系留點火、長征十號低空飛行及夢舟飛船最大動壓逃逸等試驗。

 

巴基斯坦航天員選拔工作正在進行

1人將以載荷專家身份參加聯合飛行

 

發言人介紹,今年2月底中巴雙方簽署合作協議以后,目前正在開展巴基斯坦航天員的選拔工作,與中國航天員選拔一樣,這項工作分為初選、復選、定選三個階段。其中,初選工作在巴基斯坦實施,復選和定選工作在中國實施,最終將選拔出2名巴基斯坦航天員來華參加訓練。根據中國空間站的飛行任務規劃與合作實際進展,1名巴基斯坦航天員將以載荷專家的身份參加1次聯合飛行,在軌期間除了完成乘組的日常工作外,還將承擔巴方科學實驗的操作工作。與此同時,我們正與有關國家就其航天員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進行磋商,后續將適時發布相關進展信息。

 

我國已順利實施20次航天員出艙活動

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發言人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已順利實施了20次航天員出艙活動,任務可以分成4類:

 

一是驗證相關技術,包括艙外航天服、氣閘艙、機械臂輔助操作和天地協同支持等出艙活動關鍵技術。

 

二是開展艙外組裝,完成了艙外擴展泵組、艙外載荷暴露平臺支撐桿、艙外全景相機支架等安裝,以及跨艙線纜接通等工作,實現了空間站完整的設計功能。

 

三是實施艙外維修,針對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太陽翼電纜因空間碎片撞擊導致的損傷,通過航天員2次出艙活動,完成了我國首次艙外維修,消除了撞擊對太陽翼的影響,恢復了發電能力。

 

四是進行主動防護,為確保空間站的長期安全可靠運行,針對日趨嚴重的碎片撞擊問題,我們深入開展舉一反三,從被動維修到主動防護,多次出艙進行巡檢,實施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空間站的空間碎片應對能力。

 

我國出艙活動技術日益成熟,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可以說目前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整合自新華社、央視新聞、新京報


編輯 馬浩歌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