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24年北京東城區中小學生傳統科技、航海模型競賽開賽。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讓學生“動起來、笑起來、強起來”!


近日,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實施《關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身心健康二十條”),猶如一場及時雨,滋潤全市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之路,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

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教育發展的基石,關乎個人成長、家庭幸福和社會未來。然而,現實中,“小眼鏡”“小胖墩”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卻日益凸顯,成為中小學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北京市此次出臺的“身心健康二十條”,正是針對這些痛點,精準發力,將工作重點聚焦于培養學生強健體魄和積極心理品質,聚焦于為青少年提供健康、安全、快樂的成長環境,構建起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北京模式”。


“身心健康二十條”的一大亮點在于首次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進行一體呵護。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本就包含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個維度,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和心智成長的關鍵時期,此項政策的出臺,打破了以往可能存在的“重智輕體”“重身輕心”的片面觀念,體現了呵護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

踢足球、打籃球、打排球、跳繩……上好“能出汗”的體育課,弘揚勇于拼搏的體育精神,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能培養他們的心理韌性、抗挫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讓孩子“自身強”。同時,在涵養向上向善思想品格,突出全員美育實踐,落實勞動教育“一校一清單”制度等方面,《意見》都做了系統安排,旨在把身心健康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五育”并舉中的每一“育”都作用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注學生與身邊人的關系,打造健康成長全方位支持環境,是“身心健康二十條”的又一重要舉措。同伴、師生、親子關系,是中小學生的主要“社會關系”,對其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身心健康二十條”鼓勵教師做學生的“大朋友”,提出學校可建立“師生對話日”“心靈信箱”“午餐面對面”等溝通機制,促進師生雙向交流。

與此同時,各類學習小組、興趣小組、學生社團、“學伴”等互助機制將落地,鼓勵每名學生至少參加1個興趣小組或社團,在不同群體合作中學習溝通技巧,促進互信友愛、團結互助。

對家長而言,則倡導家長每天與孩子“傾聽一刻鐘,活動一小時”,完善新型家長會、家長學校、家訪“六必訪”等制度,加強親子之間的互動與溝通,為家庭育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還需看到,“身心健康二十條”也更聚焦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和照拂。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形成記錄學生自身成長經歷的專屬“回憶錄”;鼓勵學校試點設立“成長導師”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等,類似個性化的服務,讓每位學生都能享受無微不至的關愛。


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每個環境都是塑造健全人格、培養身心健康的關鍵。從推動形成積極向上、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到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開展“息屏行動”,再到啟動首批“京娃”智能體的培育建設……“身心健康二十條”協同家校社資源,搭建起全域護航機制,通過政策的引導和推動,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當然,政策的出臺只是第一步,關鍵在于落實。目前,北京已啟動中小學全員教師身心健康教育實訓,并率先構建市、區、校三級身心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強化工作成效評價。各中小學校、教師、家長也需躬身入局,共同守護好孩子的身心健康。

從“課間一刻鐘”到“體育八條”“美育浸潤行動”,再到如今的“身心健康二十條”,北京市連續出臺教育改革政策,正在構建起精準支持、持續發展、多元協同的育人生態環境。


總有一束光,伴你少年行。期待隨著相關政策的落地,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遲道華

編輯 / 柯銳

校對 /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