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雙碳要聞
A、政策速遞
1. 財政部聯合生態環境部共同發布《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第1號——氣候(試行)(征求意見稿)》
4月30日,財政部聯合生態環境部共同發布《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第1號——氣候(試行)(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氣候準則》),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雙碳”戰略持續深化的大背景下,《氣候準則》的編制出臺不僅意味著一項企業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更是一場深層次的企業戰略思維與治理邏輯的系統重塑。這部準則不僅回答了“企業應披露什么”這樣一個技術性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治理、戰略、風險管理和績效指標的系統要求,引導企業思考“如何主動轉型”,如何將氣候相關議題真正納入企業核心經營與決策體系。
零碳解讀:應對氣候變化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制定氣候準則是落實“雙碳”目標、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規范企業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引導企業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
2. 關于電力現貨市場,4地要轉入正式運行
4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于全面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全面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電力現貨市場全覆蓋,全面開展連續結算運行,充分發揮現貨市場發現價格、調節供需的關鍵作用。
通知要求,湖北電力現貨市場要在2025年6月底前、浙江電力現貨市場要在2025年底前轉入正式運行,安徽、陜西力爭在2026年6月底前轉入正式運行。2025年底前,福建、四川、遼寧、重慶、湖南、寧夏、江蘇、河北南網、江西、河南、上海、吉林、黑龍江、新疆、蒙東、青海要啟動現貨市場連續結算試運行。
零碳解讀:此次通知的發布,讓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和任務要求,標志著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全面提速,旨在通過市場化手段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效率。
3. 13項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將于5月1日起實施
自5月1日起,《煉化行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 30251—2024)等13項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將正式實施。據測算,這批標準的有效實施,將帶來每年2452萬噸標準煤的節能效益。
據悉,這批標準涵蓋化工、煤炭、采礦、造紙等多個國民經濟重要產業,規定了相關產品能耗限額等級、技術要求、統計范圍和計算方法,適用于生產企業能耗限額的計算,以及對新建、改擴建項目的能耗管控,將有效推動淘汰落后產能,引導企業通過節能改造、優化工藝路線、開展能效對標等工作提升能效水平。
零碳解讀:截至目前,我國現行有效的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共61項,涵蓋鋼鐵、建材、石化、有色、煤炭、電力、熱力、采礦、輕工等重點行業,基本實現高耗能行業全覆蓋。這些標準為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實現節能降碳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B、行業動態
4. 我國將首次演示聚變能發電
5月1日,合肥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項目工程總裝工作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在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正式啟動??茖W家們將通過建造這樣一個裝置,模擬未來商業化應用的聚變堆在運行時的各種狀況,為未來建設真正用于商業發電的大型聚變堆奠定基礎。
總裝工作是BEST建造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要將包括超導磁體系統、磁體饋線系統、杜瓦、冷屏、包層以及偏濾器等在內的聚變堆“心臟”部件精確安裝至主機基坑內。目前總裝工作中首個需要落位的重要部件——杜瓦的施工工作進展順利,其他任務段的施工準備工作也正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
BEST裝置將在第一代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的基礎上,真實產生能量,首次演示聚變能發電,引領燃燒等離子物理研究,為中國聚變能的發展做出前瞻性和開創性貢獻。
零碳解讀:BEST裝置是全球首個緊湊型聚變實驗裝置,采用模塊化設計,體積比傳統裝置(如ITER)縮小40%,但聚變功率密度提升3倍。其核心目標是首次實現氘氚燃燒等離子體的穩定運行并演示發電,填補從“實驗堆”到“示范堆”的工程化空白。該項目計劃2027年驗證能量凈增益,即輸出能量超過輸入能量,為聚變發電商業化提供關鍵數據。
5. “五一”假期高速服務區新能源汽車充電量創歷史新高
據央視新聞報道,今年“五一”假期,新能源汽車出行規模繼續擴大,多地高速公路服務區、景區充電站一片繁忙。來自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平臺的最新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前四天,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新能源汽車充電量達到3068萬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28%,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零碳解讀:今年以來,我國加大了充電樁的建設力度。截至3月底,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已累計建成充電設施3.8萬臺,覆蓋了全國98%的服務區,新能源汽車出行充電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6. 我國首個核電工業操作系統發布
4月27日,我國首個核電工業操作系統——中廣核“智能核電”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核電展期間正式發布。據了解, “智能核電”是中廣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工業操作系統,融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當前先進技術,對核電站本體(機組、系統、設備等)進行智能化升級的技術體系,實現機組級的智能控制和智能監控。
零碳解讀:“智能核電”系統通過精準故障預判、預警和壽命預測,實現了設備的“按需維?!?,提高了機組能力因子和設備可用小時數,有效降低了運維成本。該系統將在中廣核新建核電站中全面應用,并作為新開工的“華龍一號”機組的標準配置。
7. 一季度我國光伏新增裝機5971萬千瓦
4月2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25年一季度光伏發電建設情況。一季度,我國光伏新增裝機5971萬千瓦,累計裝機達到94544萬千瓦。分項看,集中式光伏新增裝機2341萬千瓦,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3631萬千瓦,戶用光伏新增裝機505萬千瓦。分地方來看,江蘇、廣東、云南光伏新增裝機并網容量位居前三位。2025年一季度,全國光伏累計發電量23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3.9%,全國光伏發電利用率93.6%。
零碳解讀:2025年一季度,我國光伏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分布式光伏尤其是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增長顯著。隨著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光伏產業有望在“十四五”期間持續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轉型。
8. 國內最大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管道工程項目啟動
4月27日,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一期)項目在吉林省松原市啟動,這將是國內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超臨界/密相二氧化碳輸送管道。
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設計總長近400公里,途經長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分兩期建設,一期管道總長282.26公里,設計輸量330萬噸/年。
該管道在設計過程中采用了二氧化碳離心式壓縮機增壓等先進技術,整合了中國石油駐吉企業捕集、輸送、驅油、埋存一體化碳產業鏈優勢,上游銜接吉林石化碳捕集項目,下游連接吉林油田大情字井油田驅油埋存項目。
零碳解讀:通過將吉林石化捕集的二氧化碳輸送至吉林油田進行埋存驅油,實現碳減排與油增產“雙贏”。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吉林省各碳排放與利用企業的主干碳網,促進吉林地區企業綠色低碳轉型。
C、地方快訊
9. 江蘇分布式光伏新政正式落地,余電上網不限比例
4月29日,江蘇省發展改革委與江蘇能源監管辦聯合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
新政在上網模式上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選擇權。一般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時,自發自用電量比例無強制要求;按集中式光伏電站備案管理的項目,可全額上網,且符合條件的項目允許變更一次上網模式或轉為集中式光伏電站。
零碳解讀:此次新政的實施,將進一步激發江蘇省分布式光伏市場活力,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提升項目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同時為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備案和接網消納提供更便利的條件。
10. 山西擬廢止14個風電、光伏發電項目
4月28日,山西省能源局發布《關于擬廢止婁煩縣天池店鄉王家崖村光儲一體化發電等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的公示》。該廢止清單共計14個風光項目,其中光伏項目9個,風電項目5個,項目總計規模1.44GW,擬廢止(核減)規模591MW。
根據公示,為加快推進存量新能源建設,優化電網接入與資源配置,提高項目落地轉化率,山西省能源局組織各市對存量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進行梳理,相關地市上報了擬廢止或核減規模項目清單,經山西省能源局匯總,擬對婁煩縣天池店鄉王家崖村光儲一體化發電等14個項目、規模59.1947萬千瓦進行廢止。
零碳解讀:此次廢止項目是為了加快推進存量新能源建設,優化電網接入與資源配置,提高項目落地轉化率。部分項目因未落實建設條件、備案期內未開工建設等原因被廢止。
二、專題碳討
工業供熱“綠”變記:高溫熱泵將成為零碳園區的供熱“標配”
在“雙碳”目標下,工業領域的碳排放壓力日益加劇。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戶”,工業園區的供熱系統如何實現綠色轉型,尤其是零碳園區的供熱系統如何低碳,成為必須攻克的關卡。本期碳討,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專訪了中國節能協會副監事兼熱泵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趙恒誼,解析高溫和工業熱泵在零碳園區中的技術應用。
趙恒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高溫熱泵技術憑借其節能、環保、電氣化三大優勢,正成為工業零碳供熱的核心解決方案。然而,技術推廣仍面臨初期投資高、工藝整合難度大等挑戰,亟須政策支持與用戶行業協同破局。
江蘇南京,江島智立方零碳園區。圖/ic
供熱減碳壓力聚焦“范圍一”,高溫熱泵成核心解決方案
在工業園區的碳排放結構中,供熱是“最難啃的骨頭”。
趙恒誼表示,當前工業園區要實現“范圍一”(直接排放)脫碳,最大難點在于供熱環節。當前園區的電氣化程度已較高,照明、空調、電機等基本實現電氣化,唯獨供熱仍依賴化石能源燃燒?!盁o論是食品加工、紡織印染,還是汽車制造、化工生產,80℃-200℃的中低溫熱需求廣泛存在,而傳統燃煤、燃氣鍋爐正是直接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據趙恒誼介紹,目前我國工業能耗的50%-70%以熱能形式消耗,并且45%都是200℃以下的熱量,溫度多在80℃-170℃之間,并且由于輕工業比例增加以及電氣化發展,200℃以下的供熱需求將會日漸突出。
他強調,高溫和工業熱泵技術近年快速突破,已可覆蓋40℃至200℃的溫度需求,滿足食品飲料、紡織印染、機械加工、石油石化等眾多工業場景。國際國內都有大量的企業和產品開始出現可以提供200度以內的供熱產品,水源、余熱源、空氣源等熱泵都有應用。
在我國,大量的工業能耗以各種形式的余熱被直接排放,而這種浪費的能量可以在同一工業場地內用作熱源。熱泵是將環境熱能和工業余熱回收利用提升品位并用于熱能供應的裝置,通過這種裝置,可以大幅消減能源消耗和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
趙恒誼以烤漆工藝舉例,烘烤過程需要高溫熱風,但傳統燃氣加熱系統排放的廢熱通常直接排空,能源浪費嚴重,而高溫熱泵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傳統燃氣加熱后余熱直接廢棄,而熱泵能回收余熱并利用,系統能源效率(COP)可以達到3至6,與零碳電力的結合可以實現供熱的零碳排放。”
高溫熱泵的“三重革命”:節能、環保、電氣化
與傳統供熱方式相比,高溫熱泵技術的優勢體現在三個維度:從“燃燒”到“搬運”的能效躍升、零碳供熱的“終極方案”、全生命周期經濟性凸顯。簡而言之,高溫熱泵有三大優勢:節能、環保、電氣化。
熱泵并非通過燃燒產熱,而是像“熱量搬運工”,將低溫熱源提升至可用溫度。其能源效率(COP)可達3-6,即消耗1度電可產生3-6倍熱能,遠超燃煤鍋爐(能效約90%)?!霸谟酂峄厥請鼍跋?,能效甚至更高。”趙恒誼舉例,某啤酒廠采用熱泵技術后,洗瓶熱水和發酵冷卻系統協同運行,綜合能耗降低60%。
另外,高溫熱泵以電力驅動,可與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無縫銜接。在新疆、西藏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綠電直接驅動熱泵供熱,實現“零碳閉環”。
更重要的是,使用高溫熱泵,可使全生命周期經濟性凸顯。盡管高溫熱泵初始投資較高(約為鍋爐的5-10倍),但熱泵的運行成本僅為傳統供熱的1/3-1/5。趙恒誼透露,山東昌邑石化有限公司余熱熱泵回收集中供暖項目運行費用降低48%,投資回收期1.38年,“尤其適合連續生產的流程工業”。
從“試點”到“標配”還需多久?
盡管優勢顯著,高溫熱泵的普及仍面臨“三重門”。 據趙恒誼介紹,高溫熱泵目前在工業園區的應用1%都不到,主要是初期投資高以及工藝整合難度大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標桿性的典型示范就顯得尤為重要,“工業用戶更相信‘鄰居家的成功案例’?!壁w恒誼指出,當前酒業(茅臺等)、乳業(伊利、蒙牛等)、石化(青島石化等)等領域的標桿項目正在積累經驗,未來需通過行業聯盟加快復制推廣。
不過,要實現從1%到普及的跨越,還需要突破幾個關鍵瓶頸。首先是初期投資問題,讓不少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趙恒誼提出,我們要看到高溫熱泵的長期效益,比如說,某煉化企業,采用精餾工藝,對原料液進行組分分離。原先全部采用鍋爐蒸汽作為再沸器熱源,經改造,采用間接式熱泵精餾流程,通過回收塔頂冷凝熱量,經熱泵工藝循環,在塔釜側輸出高品位熱量用于再沸器,基本替代原有蒸汽加熱及水冷工藝。根據成本測算,可實現年節省費用4000多萬元,減排二氧化碳79530噸。
其次是技術適配問題。不同行業、不同工藝對供熱的需求千差萬別,這就要求熱泵企業必須走出實驗室,深入生產一線,與用戶行業的工藝深度結合。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示范項目的不斷增加,市場正在加速成熟。對于高溫熱泵的未來應用,趙恒誼充滿信心,他預計2030年和2060年高溫熱泵的年銷量會達到1.7萬臺和15.6萬臺。
高溫熱泵的崛起,將標志著工業供熱從“燒煤時代”邁向“綠電時代”。隨著技術持續突破(如200℃以上蒸汽熱泵研發)、政策支持加碼,這一技術將成為零碳園區的“標配”。但趙恒誼也提醒:“這是一場涉及技術、資本和產業生態的長跑,需要全產業鏈的耐心與合力?!?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陳莉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