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2025年4月,在北京春天一個下雨的周五,82歲的羅炤帶著幾個年輕人,從石經山山腳沿路往藏經洞遺址上走,在爬石經山這件事兒上,他完全不輸年輕人。羅炤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研究員,也是房山云居寺與石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羅炤向大家展示千年古道上的石階。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羅炤右手打傘,迎著細雨,走在前面。站在外人看來毫不起眼的石階上,他會停下來,講講古道的歷史。這一路,羅炤連說了好幾個“絕”。“絕”字的背后,是這些年他對于石經山考古有了新發現。


十三年來,羅炤爬上海拔450米的石經山近400次。多年前,他索性把家搬到了山腳,終日看山望山。毫不夸張地說,除了那些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刻經門徒,沒人能比他更熟悉遠離北京城區的石經山。


他常站在盤山小徑上,感受腳下的石階,再眺望遠方。千年前,一群背著石板的人,走過羅炤走過的路,心懷虔誠往山頂爬去。他們前赴后繼,決定要完成一項史無前例的刻經事業。這項極具信念感的事業跨越6個朝代,眾人舉力,把1122部佛經鐫刻在14278塊石碑上,所刻經文字數達3500多萬字。以至于后來,人們把房山云居寺刻經視為中外文明史上罕見的文化奇跡,而刊刻珍藏石經的云居寺則被譽為“北京的敦煌”。


2016年立秋,北京房山下起了雨,游客身著雨衣,踩著泥石去看九處藏經洞,當時70多歲的羅炤隨游客上山。這一天,石經山藏經洞首次對外試開放,石經山大遺址保護工作也正式啟動。“長年累月的雨水滲入洞穴,對石經產生威脅。解決滲水問題是‘救命’的大事兒。”羅炤告訴隨行者。閱讀全文>>>




今年4月,趙喆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詳細記錄了她接受心理咨詢的經歷。文章中稱,自己原本尋求專業幫助,卻因咨詢師的不當引導陷入了更深的情緒困境。


圖/IC


趙喆告訴新京報記者,去年8月,她在父親病重、工作危機和婚姻問題的多重壓力下,通過某平臺找到了一位擁有3.4萬粉絲的“資深心理咨詢師”。初次咨詢,對方給出建議:“你可能患抑郁癥了,需要立即干預。”而在趙喆支付9800元后,咨詢變成了理論復述和課程推銷。“每次都用專業術語包裝,然后推薦更貴的套餐。”趙喆說,三個月后,她覺得狀態更糟了。


李薇花費6980元,在一家心理咨詢平臺拿到了“高級心理咨詢師”證書,但在這家承諾“包拿證、包分配工作”的平臺,她僅接到兩單咨詢后機構就倒閉了,法定代表人也被列為失信人員。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某線上投訴平臺上,關于“線上心理咨詢亂象”的投訴層出不窮。被反映較多的問題有:本想尋求專業幫助,卻遭遇各種套路,從業者資質參差不齊、咨詢效果難以評估、收費機制不透明等。


據中疾控發布的衛生健康統計年鑒和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全國約有9500萬抑郁癥患者,心理咨詢機構數量已超過12萬家。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線上心理咨詢服務迅速興起,除了大量的心理咨詢App平臺,還有眾多活躍在社交媒體的“野生心理咨詢博主”。


一位長期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考試,標志著政府主導的行業準入機制退出。此后行業監管出現真空,大量培訓機構打出“零基礎速成”“月入數萬”的旗號招攬學員,發放不具效力的心理咨詢專業技能培訓證書。很多不具能力者就上崗咨詢,部分心理咨詢平臺及咨詢師存在明顯的誘導消費行為,造成亂象頻發。閱讀全文>>>




新京報記者獲悉,今年3月23日,曾引發全國關注的冤假錯案當事人趙作海在河南商丘因病離世,終年72歲。據其親屬透露,趙作海遺體已安葬于老家柘城縣老王集鎮趙樓村。



1999年,趙樓村村民發現一具無名尸體,趙作海作為重大嫌疑人被刑拘,在羈押期間,趙作海遭受刑訊逼供,被迫作出9次有罪供述。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其死刑緩期兩年執行。11年后,隨著“被害人”回到村中,這起離奇案件出現戲劇性轉折。趙作海被改判無罪,并得到65萬元國家賠償。


冤案平反后,當地政府給趙作海家重修祖宅并蓋了新房。一處由趙作海與第二任妻子李素蘭居住,另一處則留給長子一家。


但這份安穩并未持續太久。出獄僅半年,趙作海與李素蘭在寧夏陷入傳銷騙局,損失17.5萬元;隨后他們經營小旅社,因缺乏經驗導致經營不善損失了4萬元;參與的民間投資又讓他們賠進去20多萬元……出獄5年間,65萬元國家賠償所剩無幾。


2014年,趙作海得到一份環衛工的工作,負責打掃約150米長的路段,一個月1200元工資,但這份工作僅維持了數月。后來,趙作海依靠法院系統提供的兩份工作維持生計:抄水表和整理會議室。


在鄰居的記憶中,晚年的趙作海常騎著電動三輪車在商丘市里轉悠,也喜歡與樓下老人閑談。一年前,趙作海與李素蘭搬到目前住的小區。“他來的時候肚子很大,走路有點慢,那時候我們就感覺他身體有疾病了。”一位鄰居說。


今年3月23日,72歲的趙作海走完了坎坷的一生,李素蘭將他送回老家趙樓村安葬。閱讀全文>>>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日前,工信部科技司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主要技術內容上,文件規定了汽車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安裝要求、隱藏式車門內把手和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標志要求、電動式車門外把手的防夾要求與試驗方法、車門外把手和車門內把手的強度要求與試驗方法、電動式車門把手的動態試驗要求與試驗方法。


隱藏式門把手被廣泛應用,雖然極大增強了汽車的科技美感,但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圖/IC photo


作為這次安全技術要求規范的目標之一,隱藏式門把手曾憑借極簡設計與科技感迅速吸引大量眼球,也是在外觀上可以凸顯智能汽車與眾不同之處的最明顯標志,成為各車企標榜“高端化”的標配。


但隱藏式門把手美則美矣,在實際應用中卻衍生出大量問題,正如某車企董事長所言,隱藏式門把手唯一的作用就是風阻確實有可能減少了一點,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客觀說,面向消費市場的產品追求美感沒有任何問題,把最新科技應用于創新產品從而塑造科技美感也值得鼓勵,但前提是這種對美感的追求不能以犧牲安全性和實用性為代價,這其實是非常樸素和基礎的道理。但在現實中,往往得不到踐行。


太多廠家片面追求銷量,而有意無意地犧牲掉安全性與實用性,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監管部門及時出手。


追求科技美學毫無問題,但它必須有邊界,基于科技美學的創新歸根結底還是要服務于用戶體驗,而非盲目追求所謂的“高級感”,這在本質上有悖于“科技以人為本”。真正的設計大師絕對不會讓美與實用性、安全性對立,如果產生沖突,該讓位的也是前者。


在本質上,盲目追求科技美學與新能源汽車鼓吹“智駕”的目標是一樣的,都是把營銷放在第一位,在意的都是“賣點”,卻忘記產品生產出來歸根結底還是給人用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里,科技企業圈也在流行提倡“工匠精神”,而在當下,“工匠精神”值得被相關企業重新拿出來咀嚼,因為“工匠精神”不只是產品的一個賣點,它還代表著一種職業道德和價值取向。


而隨著《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推進,汽車門把手的設計將會得到更標準規范的外在約束,有望從追求科技感轉向安全優先。閱讀全文>>>




5月8日,第二十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在國家會議中心開幕。本屆北京科博會的主題為“科技引領 創享未來”,有800余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展。記者現場探訪發現,從醫療、交通,再到生活服務,越來越多的科技應用正在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展示著未來人機共生的美好場景。



編輯 艾崢 設計 朱靜暉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