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在廣東佛山市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拍攝的工業機器人產線車間。圖/新華社
4月16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713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11903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195142億元,增長5.3%。
從產業數據變化來看,第二產業增長速度明顯領先其他行業。這一點可以從國家稅務總局最新增值稅發票數據得到驗證。今年一季度,我國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8%,增速較2024年加快0.9個百分點。
其中,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1%和9.7%,增速較2024年分別加快3.1個和3.5個百分點。計算機制造、通信設備制造、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制造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9.8%、17.8%和16.4%,反映我國制造業向中高端價值鏈持續邁進。
從制造業的基本盤整體向好再到高新技術制造業的加速度,第二產業的變化不僅展示了“中國制造”依然是經濟增長的強大驅動力,也反映出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的態勢。特別是計算機制造、通信設備制造、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制造的顯著增長,也進一步證明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馬車。
回過頭看,制造業基本盤的穩健,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壓艙石”。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能夠保持如此強勁的增長勢頭,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通過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等一系列舉措,有效激發了企業活力,為制造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另一方面,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制造業領域得到了充分體現。企業紛紛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不斷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
科技創新的新動能注入,也為經濟增長按下加速鍵。智能制造推動生產方式深刻變革,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廣泛應用,極大提升生產效率。綠色能源的崛起改變傳統能源結構,光伏、風電等產業快速發展,助力可持續發展。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更是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催生眾多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激發市場活力,為經濟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制造業向中高端價值鏈的邁進,同時也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一步。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這不僅為制造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催生了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工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樞紐,第二產業的發展也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繁榮,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效應。比如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制造的快速增長,為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而通信設備的普及和升級,則進一步促進了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深度融合。這種產業鏈的良性互動,不僅提升了整個產業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全球政治經濟出現極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制造業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和困難。比如,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短板依然存在,部分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加大等。這些在中短期依然可能會成為影響企業經營乃至發展的重要變量。
面對多變的環境,我們恰恰更加需要保持定力,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同時,還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來自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強勁增長,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制造業將繼續沿著中高端價值鏈的方向穩步前行,為建設制造強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這也將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為全球經濟復蘇和開放注入更多動能。
撰稿 / 陳白(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