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今日,挪威、愛爾蘭、西班牙三個國家先后宣布,將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三個國家都表示,決定將于5月28日正式生效。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隨后發表聲明,對三國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表示高度贊賞和歡迎。而以色列方面則宣布召回駐挪威、愛爾蘭和西班牙大使。過去幾個月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重申對于“兩國方案”的支持。
當地時間2024年5月22日,挪威奧斯陸,挪威首相斯特勒(右)和外交大臣艾德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挪威將承認巴勒斯坦國。圖/IC photo
挪威首先宣布將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挪威首相斯特勒今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這一消息,他說“巴勒斯坦擁有建立獨立國家的基本權利”。斯特勒表示,如果不承認(巴勒斯坦國),中東就不可能實現和平。他還說,挪威此舉向其他國家發出了“強烈”信號,呼吁它們“追隨”挪威的腳步。
同一天,愛爾蘭總理哈里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紛紛宣布,將于5月28日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當天上午,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和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兩國政府首腦做出了相同的表態。
在都柏林,哈里斯稱,愛爾蘭相信“只有在自由人民的自由意志的基礎上才能確保永久和平”。哈里斯還指出,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民正在遭受一場難以想象、不合理的人道主義災難,而“兩國方案”是結束世代暴力、報復、仇恨循環的唯一途徑。
在馬德里,桑切斯在議會講話中說,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詞:和平、正義和一致性。“我們必須確保‘兩國方案’得到尊重,并且必須相互保證安全。雙方進行和平談判至關重要,由此,我們承認巴勒斯坦國。”他進一步表示,承認巴勒斯坦國不是針對以色列、不是針對猶太人,也不是“支持哈馬斯”,“這種承認不反對任何人,而是支持和平與共存。”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余國慶表示,“近段時間以來,國際社會在推進巴以問題的解決方面采取了一些積極行動,包括聯大決議、阿盟決議等,這表明承認巴勒斯坦國是人心所向,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在這個問題上都有一定共識。”
而短期來看,可能會有更多的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在歐洲,瑞典、捷克、匈牙利等都已經準備承認巴勒斯坦國,馬耳他、斯洛文尼亞等國家也表態將承認巴勒斯坦國。還有報道稱,英國和法國也在考慮承認巴勒斯坦國。
余國慶表示,“越來越多國家公開表態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支持‘兩國方案’,這將給以色列、美國施加壓力,讓他們聽到國際社會的聲音,推動巴以問題和平解決。”而對于仍在進行中的加沙戰爭,余國慶認為,由此帶來的國際輿論壓力也許能從外部推動加沙停火止戰。閱讀全文>>>
巴黎圣母院失火5年后,許多人都在等待它的“浴火重生”。2019年11月,中法雙方在北京簽署合作文件,就巴黎圣母院修復開展合作,中國專家將參與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
巴黎圣母院施工現場。受訪者供圖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周萍表示,從巴黎圣母院災后修復措施中獲得許多經驗和啟發,秦陵博物院將攜手巴黎圣母院開展深度合作。目前秦陵博物院已與法方簽訂了三年的合作協議。
周萍說,在巴黎圣母院的維修現場,我們登到了維修能達到的最高高度。火災對巴黎圣母院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整個木質結構基本上都損毀了,教堂的石灰巖屋頂有三處被砸穿,一些大理石建筑的構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部分金屬建筑構件幾乎被完全燒熔變形,建筑屋面上鋪設的鉛板裝飾受火災影響,有些完全熔化,與空氣中的灰塵結合,成含鉛粉塵,覆蓋在圣母院及周邊建筑上,有些變形嚴重,幾乎都無法修復。
今年去到巴黎圣母院現場,主要了解了法方整個維修的全流程,看到目前的修復效果和項目管理,我還是很震撼和佩服的。整個維修包括教堂內建筑基礎考古、建筑穩定性評估、科學研究、壁畫修復、教堂內石灰巖內壁清洗、金屬文物修復、地面大理石拼接圖案的修復、彩色玻璃的清洗;以及建筑本體木質結構的維修、石質結構的維修;火災損毀品的貯藏與研究;巴黎圣母院維修特展,數字化展示,維修中傳統技術的宣傳活動等等。
這次維修為什么能推進那么快?是因為在1844年至1864年,法國建筑師杜克先生(Eugene violet-le-duc)在維修時,保存了大量的設計圖紙、維修資料和施工日志等,非常詳細和完整。比如一個小小的石雕,都有詳細的圖紙。另外,法國為了巴黎圣母院的維修,成立了一個高規格的管理機構,馬克龍總統任命了喬治蘭將軍牽頭負責巴黎圣母院重建,成立專門的“巴黎圣母院公共管理機構”,同時還有三位國家首席建筑師負責現場工作。
巴黎圣母院的文物包括可移動的修復和不可移動的修復,石灰巖的修復和替換、木材的更換、維修過程工藝方法的宣傳、項目的管理等等,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全流程的經驗。發生火災是不幸的,但是如何將這種不幸轉化為積極保護世界遺產、消除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巴黎圣母院的維修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典范。
目前秦陵博物院去過巴黎圣母院就我一個人,因為當時代表國家去的。現在我們兩家的協議已經簽署了,下一步會根據工作需要,派保護的、考古的、歷史研究的、藏品管理的相關專家到法國開展工作。
這種國際合作項目的核心是以研究為基礎,我們目前簽訂的是三年的合作協議,雙方開展關于木材的一些基礎研究工作,但是我相信這三年之后還會不斷地簽協議,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加強深入,成果不斷推出,肯定還會有后續的協議去簽訂。閱讀全文>>>
近幾年,因不堪網暴自殺的案例已發生多起,如“武漢小學生母親被網暴墜亡案”“粉色頭發女孩被網暴自殺案”“上海女子打賞騎手200元被網暴自殺案”等,這些因網暴產生的悲劇事件引發社會討論的同時,如何整治網暴,維護公眾合法權益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吉林大學法學院助理研究員朱笑延長期研究網絡犯罪領域。受訪者供圖
網暴,現在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而其成因有著多方面的因素。有專家認為,各網絡平臺依靠海量用戶、巨大流量來實現收益,這也成為網暴產生的重要原因。當一個事件引起熱議,非理性、情緒化的評論會招來人們的關注,而這條評論流量越高,越會被平臺的算法機制所推薦、置頂,從而引發更多的流量和注意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某社交網絡平臺負責人曾表示,在互聯網平臺,發布評論、私信是公眾對社會熱點事件和事件人物表達意見最主要的方式和場景。但同時,因發布成本較低、傳播效率較高,也容易產生騷擾、侮辱謾罵甚至誹謗造謠等網暴行為。在該互聯網平臺,日常被舉報并處理的評論中,“謾罵,人身攻擊”占比32.79%。
另外,網暴一旦爆發,還極易在多個平臺流轉,有些網暴行為還從對當事人的口誅筆伐蔓延至其周邊“人”或“物”。比如,在唐山打人事件中,疑似犯罪嫌疑人的子女和朋友,甚至相關的服裝品牌,均遭遇“聲討”和“嘲諷”。
吉林大學法學院助理研究員朱笑延長期研究網絡犯罪領域。他表示,一系列的事件都共同導向了相同的結果,說明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交往互動機制可能存在一些畸形的、需要矯正的地方。
網絡暴力信息的大面積擴散并非網絡空間的偶然現象,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平臺流量化機制的隱性推動。在流量至上的商業變現模式下,社交媒體平臺的評論區通常會將一些點贊、回復數量較高的言論優先呈現,但是這些數據反映比較好的評論,多是一些具有爭議性或是情緒化很強的言論。而網民在瀏覽這類帖子時,會優先看到這些極端化言論。
遏制網絡暴力,既要個體約束自我,也要網絡平臺加強監管引導,守住道德底線,劃定法律紅線。記者了解到,目前各社交網絡平臺針對網暴都進行了打擊和干預處置。
雖然付出了大量努力,但一些受訪的社交網絡平臺人士也坦言,治理網暴,依然會有諸多困難和不足。首先,在不同場景、人際關系、個人主觀感受下,“網暴”與“非網暴”往往難以明確區分。其次,對不同程度的網暴言行,處罰措施也各不相同。比如詛咒、攻擊、曝光、嘲諷和挑釁的嚴重程度怎樣區分,對賬號進行無限期封禁,還是短期禁言,或者只是刪除評論,都需要按照語言暴力程度詳細評估。
還有些網暴內容利用諧音、縮寫發布帶有挑釁、譏諷意味的言論或者p圖,介于批評與網暴之間的內容,機器均難以識別。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曾分析目前治理網暴的難點。他表示,目前行業內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立法層面尚存在一定空白;標準上存在缺失,行業處置標準不統一,各平臺尺度不同,處置缺乏一定依據常被投訴;當需要網絡執法機構和當地執法機構協同執法時,協同策略還不完善;網暴治理過程中同時涉及公開數據和私有數據,平臺不能主動監測和分析用戶私人信息。閱讀全文>>>
年度GDP破萬億元,是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里程碑。過去十年,我國“萬億城市俱樂部”快速壯大,從2011年的6座擴容到2023年的26座,全國GDP超四成、人口超四分之一、A股公司數量和市值的六成來自這26城,它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是產業發展和創新動力的所在地。
2023年,除了26個萬億城市外,還有溫州、徐州、大連、唐山、廈門、沈陽6個城市GDP在8000億元-1萬億元之間,成為“準萬億城市”。
近期,各地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陸續公布。目前,26座萬億城市2024年一季度GDP全部披露。上海、北京兩城以各自超過1萬億元的經濟總量領跑全國,其中,北京2024年一季度GDP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閱讀全文>>>
與2023年末的經濟排位相比,前50%的城市排名整體變化不大,有兩座城市實現了經濟總量上對前一名城市的超越——重慶以6.2%的同比增速超過廣州,成為2024年一季度全國經濟體量第四名;寧波以5.6%的同比增速超過天津,排名第11位。排名后50%的城市排位角逐則更為激烈,13座城市中,有10座排名出現變動。其中,南通經濟總量排名上升6位,是26城中進步位次最多的城市,同比增速為7.2%;西安經濟總量排名上升4位,但增速僅2.7%;福建省的兩座城市福州、泉州經濟總量排名分別下降5位和3位,但增速分別為6.3%和7.2%,與去年同期相比表現良好。
2024年一季度,全國經濟增速為5.3%。從增速來看,共有14座萬億城市經濟增速超過全國水平,3座城市增速超過7%——蘇州以7.9%的增速領跑,其次是南通和泉州,增速均為7.2%;增速超過6%的共7座城市,其中有北京、重慶2座直轄市,福州、鄭州2座省會城市,以及無錫、深圳、煙臺3座地級市。
此外,有4座城市的一季度經濟總量及增速排名均位居前十——北京、深圳、重慶、蘇州保持“量速齊增”,在一季度的經濟表現十分突出。
城市的常住人口規模及增速是當地經濟活力的側寫。26座萬億城市中,常住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是重慶,2023年末常住人口為3191.4萬;其次為上海、北京、成都,2023年末常住人口均超2千萬;常住人口在1000萬至2000萬區間內的城市共11座,剩余11城常住人口不足1千萬,但均超過500萬。26座萬億城市中,常州常住人口最少,僅537.5萬。
外來常住人口的占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根據已公布的數據,17座萬億城市中,外來常住人口占比最高的前4座城市均屬于廣東省,分別是東莞、深圳、佛山、廣州,其中東莞外來人口占比高達70.6%;外來人口占比第五為上海,占比為40.5%;近年新晉萬億城市中,外來常住人口占比較低,如南通,外來常住人口僅占4.5%。
在大眾印象中,豹貓通常在深山老林中出沒。近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三山五園”地區的北塢公園和中塢公園相繼發現了豹貓的身影。豹貓并非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豹貓就曾神態自若地出現在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賽場區域,成為冬奧“最萌觀眾”。大家發現,原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離我們這么近。
2021年2月在延慶出現的豹貓,背景是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賽場。受訪者供圖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羅述金介紹,近年來,豹貓研究逐漸由遠郊擴展至近郊。為了進一步探索豹貓的活動規律,羅述金團隊向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申請了特許捕獵證,并于去年首次大規模為豹貓佩戴衛星定位頸圈。戴上頸圈的24只豹貓分布于延慶、懷柔、密云、門頭溝、海淀、昌平6個區,覆蓋遠郊和近郊。
頸圈每小時對豹貓進行一次位置定位,它可以記錄豹貓的體溫,同時像運動手表一樣記錄豹貓的活動量,讓科研人員更精準地掌握豹貓的狀態、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根據這些數據,科研人員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閱讀全文>>>
以往,豹貓被認為是嚴格夜行性動物,趨避白天的人類活動。但綜合紅外相機調查和頸圈記錄,大家發現,在遠郊的深山中,豹貓在冬日中午12點至下午2點也較活躍,這體現了動物較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豹貓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是否意味著其種群數量不斷增加且向近郊擴散?羅述金認為,這可能代表著種群的擴大,也可能與近年來監測力度加大有關。
科研人員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豹貓在七八個月大時就離開出生地,開啟“暴走”模式,向周邊擴散,尋找新的領地。旅程中偶有意外,比如有的豹貓過馬路時被車撞死。他們曾經觀察到一只豹貓穿過了六環路,幸好在幾個小時后又平安折返,回歸山林棲息地。“我們希望這些數據可以為城市規劃做參考,讓動物有更多棲息空間,并打通綠地營造更多的遷徙廊道。”
“豹貓逛公園”的新聞讓一些市民好奇,遇到了豹貓應該怎么辦。近年來,羅述金偶爾在朋友圈發布豹貓的照片,大家普遍有兩種反應,一種覺得豹貓兇猛,詢問其是否會攻擊人,一種覺得豹貓很可愛,想養。
“兩種態度都不合適。”在她看來,一個地區野生動物對人的態度,其實反映的正是當地的人對于野生動物的態度。如果動物面對人淡定平靜,說明這個地區的人對動物是友好的。人們很難在自然環境中看到豹貓,如果看到了,最好的態度就是置之不理,而非追逐、投喂。“和野生動物相處的原則是不傷害、不接近、不投喂。”
編輯 劉喆 設計 朱靜暉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