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副市長王寧和哥本哈根市長弗蘭克·延森及相關領導為青龍文化創新街區開街剪彩。
領導參觀青龍文化創新街區。
一期改造工程后的青龍胡同。
青龍文化創新街區舉辦的浮游劇場在演出。
嘉賓在參觀創意產品。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一座北京老胡同,一年間變身時尚與古樸兼具的文化街區。近日,青龍文化創新街區開街儀式在東城區歌華大廈南廣場舉行,改造后的街區正式交付市民使用。
青龍文化創新街區項目是北京與哥本哈根聯合共建的重點項目,以哥本哈根擔任北京國際設計周主賓城市為契機,在兩城可持續性城市規劃和建設合作背景下開展。該項目以《北京市和哥本哈根市關于設立可持續性城市規劃和建設工作組的合作備忘錄》、《北京市和哥本哈根市簽署友好城市的框架》為基礎,希望打造“首都核心區宜居樣板”,以及老城更新與復興新模式。
丹麥宜居城市理念與北京古都城市風貌結合
近日開街的是項目的一期工程,即青龍胡同主街改造工程。在青龍胡同的東端,路口設計頗具時尚感的“青龍文化創新街區”招牌,成為這片胡同的新“門面”。
“去年還是一片老胡同,路人經過時都不會注意到。但今年已經完全變樣了,會讓人們愿意停下來觀賞休息。” 丹麥筑土公司中方負責人馬晶晶說。
去年9月,在丹麥王儲腓特烈、北京市副市長王寧等共同見證下,中關村東城園管委會代表東城區政府、歌華文化集團和丹麥筑土國際簽署了“青龍文化創新街區”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青龍文化創新街區項目位于中關村東城園核心區域,整體占地面積24.3萬平方米,北起北二環內側,西至藏經館胡同,南端自育樹二條、炮局頭條、柏林胡同至戲樓胡同,東至東直門北小街。該項目涉及北新橋街道的藏經館社區和青龍社區,街道包括作為主干道的青龍胡同和藏經館胡同、戲樓胡同共約1200米,以及區域內的一系列小型胡同街道。現青龍胡同地塊目前擬分為6個標段,內含胡同19條,院落246個。
據介紹,該項目重點是將丹麥宜居城市建設理念與北京古都城市風貌有機結合,引進丹麥先進的城市設計理念和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節能環保技術,建設項目包括中丹創新中心、“青龍活力之環”、文化科技創新街區等內容。
地面停車將全部移入地下停車場
記者在青龍文化創新街區看到,整條街路面整潔,兩側裝飾風格統一,又帶有各自店面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與大多街區不同,胡同兩側很少有車輛停放。
綠色交通正是街區改造重點之一。據馬晶晶介紹,項目初期的調研結果顯示,胡同兩側道路的92%空間都被車輛占據。整個街區日常停放了400多輛車,其中約三分之一為居民所有,三分之二為在此工作的人員所有。為此,政府主管部門與附近兩棟大廈協商,計劃將這些車輛全部移入大廈地下停車場,既解決了地面停車問題,也充分利用了大廈閑置的停車位資源。
“胡同應該是沒有車的,這樣才能將公共空間還給居民。”馬晶晶表示,該項目對哥本哈根的經驗進行總結,將街區空間分為三個維度:一是街區公共空間,建設美麗的公共空間,供居民使用;二是在生態方面建設海綿城市,整個街區建了多個雨水花園,可以涵養水源,防止北京十年一遇的暴雨內澇;第三個維度就是綠色交通。
中丹創新中心將引入北歐文創、環保類企業
青龍文化創新街區項目由歌華創新中心負責街區整體規劃設計,組織丹麥筑土公司、啟迪桑德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等機構開展項目的研究、規劃和設計。
東城區北新橋街道負責項目牽頭,組織施工單位改造完成了總長度1220米的青龍胡同主街,包括“城市客廳”打造、地面及園林景觀優化、街道立面改造、架空線入地、環衛及公廁提升等項目。
據了解,在中關村科技園區東城園管委會協調下,青龍文化創新街區項目將設立運作主體,規劃建設中丹創新中心等重點項目。
下一步重點任務,是在街區建設一棟“中丹創新中心”。該中心將基于丹麥首座零碳排放公共建筑“綠色燈塔”(哥本哈根大學公共行政樓)的綠色建筑建設成功經驗,以丹麥建筑設計規范標準,建設一棟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的標桿性建筑。
這座創新中心內部將建設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產業孵化器,引入丹麥及北歐其他國家文化創意設計、宜居環保與城市服務科技領域企業入駐,通過孵化服務幫助他們在北京發展,建成中丹文化創新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