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中)在華盛頓白宮迎接到訪的加拿大總理卡尼。圖/新華社


據新華社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5月6日在白宮會見到訪的加拿大總理卡尼,雙方在一起會見記者時圍繞“吞并加拿大”、關稅等話題“禮貌交火”。


此前,談及此次訪美行程,卡尼在其獲得連任后召開的首次記者會上表示,雙方會見的重點議題將是當前的貿易壓力和加美之間“更廣泛的未來經濟和安全關系”。


卡尼與特朗普會晤前,兩人就所謂“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的問題隔空喊話。并不算友好的對話氛圍,讓這場萬眾矚目的加美最高級會晤正產生“一加一小于一”的最糟糕效果。


特朗普還是要“向北拓展業務”


卡尼是4月28日率領加拿大自由黨在第45屆聯邦眾議院選舉中“逆風翻盤”的。在1月底民調支持率落后主要對手27個百分點的逆境下,卡尼建立起“近年來最強勢的少數政府”。卡尼政府距組成多數政府僅差3個議席,可在較大程度上避免少數政府穩定性差、政策法規通過率低的先天痼疾。


特朗普1月20日就職后,罔顧美加傳統同盟關系和一系列雙邊成約,一再對加拿大祭起關稅大棒,試圖在業已強加的單邊有利于美國的貿易規則基礎上,獲取更多便宜。同時一而再、再而三對時任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進行近乎侮辱性的人身攻擊,并多次無視外交禮儀和國際慣例,公然宣稱“吞并加拿大”“將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個州”,將特魯多蔑稱為“州長”。


所有這一切使得此前從未競選過公職的金融資深專家卡尼戲劇性上位,他被視作“目前最適合帶領加拿大對抗特朗普的總理人選”。


但加美之間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陸地共同邊界,美國更是加拿大唯一陸上鄰國,加拿大在經濟、貿易、國防等方面嚴重依賴美國,因此即便始終對美持強硬態度的卡尼也早在3月就與特朗普通話,并早早公布了“一旦當選盡快實現高層會談”的共識。4月29日,即卡尼當選翌日,兩國便宣布了“卡尼將于5月6日訪美并與特朗普會晤”的日程。


提前一日抵達美國的卡尼一行,包括國際貿易和政府間事務部長勒布朗、交通部長方慧蘭、公共安全部長麥堅迪、駐美大使希爾曼,和特朗普一同出席的美方高官包括副總統萬斯、國務卿魯比奧、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


根據日程,雙方于北美東部時間5月6日11時30分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開始對媒體公開的會晤部分,12時15分共進工作午餐,此后移步白宮西翼著名的“羅斯福廳”繼續會晤。


由于自工作午餐起便進入閉門階段,且雙方新聞組均拒絕透露閉門階段的討論內容,截至目前外界只能看到雙方官方干巴巴的“進行了廣泛而建設性對話”的官樣措辭。


盡管此前幾個月的事實一再表明,對加拿大念叨“51州”只能起到副作用,此前特朗普及多位白宮政要也暗示“會遵循外交禮儀”“不會發生類似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到訪的一幕”,但特朗普仍在“橢圓形辦公室階段”用“一位房地產商”的半開玩笑口吻說“希望業務范圍向北拓展”。


卡尼則反唇相譏,稱“正如你們在房地產行業所了解的,有些地方是不會出售的。加拿大就是,永遠不會出售”。隨后卡尼試圖用“但機會在于伙伴關系”等說辭緩和氣氛,但特朗普不依不饒,稱“時間會說明一切,這只是時間問題,但我永遠不會放棄”“我遇到過許多事,它們最終都做到了,而且都是以非常友好的方式做到的”,執拗地重復了這一針對加拿大最高級訪問團戲劇性和罕見的“禮儀性唾面”過程。


隨后談及的貿易話題上,卡尼試圖說服特朗普,加拿大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對美國至關重要,稱“這需要一些時間進行討論,這就是我們來這里進行這些討論的原因”。特朗普顯然并不買賬,稱“不論卡尼此次會晤說什么也不可能取消(對加拿大加征的)關稅”“事情就是這樣”。


在談及“特朗普1.0”時期簽署的《美墨加三國協議》(USMCA)即將進行“落日更新”時,卡尼堅決表示“有些內容必須更改”,而特朗普則大贊該協議“很好”,并表示兩國將在明年舉行會談,重新談判或終止該協議。


當然,禮儀性的“套話”還是不乏的:此前曾稱贊卡尼是“紳士”的特朗普恭維“加拿大選擇了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一位非常優秀的人”,暗示自己此前一系列言行事實上起到了為卡尼助選的作用。但可以看到,即便在媒體公開的會晤部分,兩人對話的火藥味還是很濃的。


何以急著見面


許多觀察家均指出,加拿大自卡尼上任后在關稅及貿易戰問題上所作出的反應,在世界范圍都屬于較為強硬的。卡尼多次強調“針鋒相對”,甚至坦承“加美特殊關系業已終結”。而被關稅戰、不確定性和“51州”之類冒犯性言論屢屢激怒的加拿大人,不僅用抵制美國貨和在文體活動上噓美國國歌等手段宣泄不滿,還戲劇性地促成了聯邦選舉結果的顛覆性大逆轉,讓公認素來和特朗普“相性不合”的卡尼當選加拿大總理。


近幾個月來,特朗普咄咄逼人的關稅攻勢破壞了兩國長期以來的友好關系,無意中幫助卡尼鞏固了政治權力。盡管不加區別地對加拿大加征25%全面關稅兩度暫停,但針對汽車、鋼鐵、鋁制品和所有非USMCA覆蓋產品的征稅仍然生效,更關鍵的是,兩次“官宣”又兩次“暫停”的更廣泛關稅,足以讓美加貿易投資環境充斥“特朗普的不確定性”,這甚至可能是較有形之關稅更具殺傷力的“無形之氣場”。


特朗普的對加貿易戰已給不同規模的美國企業造成實際壓力和損失,從通用汽車公司到嬰兒用品企業都在抱怨,針對加拿大的關稅措施令其產業鏈斷裂,資金流緊張,成本大幅上揚。而對經濟、貿易、產業畸形依賴美國的加拿大而言,特朗普濫施關稅的“不確定性”足以構成致命性威脅,陰魂不散的“51州”之類吞并言論更喚醒了萬千加拿大人久違的“生死存亡危機感”。


美國人普遍的不適應、不理解,以及“特朗普2.0的第一個100天”雷聲大雨點小的“成績單”,促使特朗普希望通過完成一次“非常友好的會面”,讓自己收獲一個難得的“勝利成果”,而加拿大幾大主要政黨中,對美態度最強硬的自由黨和“最善于對付特朗普的加拿大總理人選”卡尼,也必須在選后第一時間向加拿大人、世人表明,自己愿意且善于和特朗普打交道,且可以獲得相對過得去的成果。


正因如此,特朗普和卡尼才會在后者匆匆替代特魯多后,迅速敲定選后第一時間會晤日程。正因如此,特朗普才會在此前一段時間稍稍減少了針對加拿大的刺激性言論,并對卡尼給予了禮儀性的幾句恭維話,而卡尼才會對特朗普一面放狠話一面說軟話。也正因如此,此次明明缺乏哪怕框架性、象征性共識的高層會晤,仍被雙方形容為“非常友好的”“很棒的”(一位匿名加拿大隨行高官對加拿大廣播公司的表態)


話不投機半句多


然而雙方共識基礎的薄弱,讓匆匆舉行的高層會晤注定成為“一加一小于一”的虛應故事。


加拿大社會基于美國關稅和主權威脅的危機感仍舊高漲,任何在“51州”之類主權冒犯性措辭面前的含糊軟弱,或重演在關稅和貿易戰問題上的一退再退、被對手得寸進尺予取予求的場景,都可能觸發卡尼及其內閣的政治危機和執政危機。


而特朗普廣為人知的不讓利、不吃虧、不認錯,對“極限施壓”的執著、堅信,又注定了他會在這兩個加拿大最敏感問題上反復喚醒加拿大人的不滿,反復擠壓加拿大政治圈的綏靖空間。


正如此次會晤前后所表現的那樣,兩次反復的加征關稅政策最終成為特朗普即席的“不動搖”結論,一度有所消停的“51州”刺激性措辭,最終以最不合時宜的方式,在一次短暫公開禮儀性場合兩度毫無遮掩地噴涌而出。


卡尼在第一時間訪美,充分表達了“愿意協商”的公開態度,卻在眾目睽睽下收獲了冷冰冰的“關稅加了便不可動搖”回復、變本加厲的“51州”主權威脅。前車之鑒,后事之師,相信此次會晤對諸多意圖去橢圓形辦公室尋求與特朗普團隊溝通的各國“后來人”而言,都將是彌足珍貴的鏡鑒。


此前觀察家普遍認為,“51州問題”和“關稅之戰”將是此次卡尼和特朗普會晤中最重要也是最麻煩,卻又必須直面的兩大核心話題。目前披露的初步信息證明,雙方在這兩大核心話題上共識甚少,盡管雙方(尤其美方)竭力營造“非常友好”的會談氛圍,卻充其量是在用涂料粉飾危房,僅能起到“表面光”的作用。


就此而言,不以言辭見長的卡尼和滴酒不沾的特朗普首次會晤注定難以營造“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公關畫面,而在短短兩小時的“橢圓形辦公室時間”雙方就兩大核心話題的齟齬,卻足以讓任何圍觀者油然而生“話不投機半句多”之慨。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