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于海寬,男,1977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202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延慶區文物管理所所長。
18年堅守在文物工作一線,參與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明長城資源調查、工業遺產調查等各類文物資源摸排工作,完成文物保護100余項,修繕長城20余公里,保護古壁畫20余處,創新開展長城高精度三維模型應用、長城碑刻微痕提取、古磚窯數字化虛擬復原等工作,為明代磚石長城保護探索標準模式,確保延慶區一直處于北京長城文化帶建設“領頭雁”地位。
對明長城進行資源調查時,于海寬在做工作記錄。受訪者供圖
2007年,于海寬投身于延慶長城保護工作,從一名長城踏查隊工作人員,到轄區內文物工作的引領者,18年來,他的足跡幾乎遍布延慶長城沿線的每一處。
近三年實地踏查,為長城保護積累一手資料
30歲那年,于海寬“半路出家”,以長城踏查隊工作人員的身份開始接觸文物保護工作。不曾想,這一接觸就結下了18年的緣分。
當時,延慶重啟了轄區內長城實地踏查工作,于海寬主動請纓,擔任踏查小組第二組組長。延慶境內有著磚石、石、土等各類長城170余公里,蜿蜒于崇山峻嶺間。于海寬的工作需要背負沉重的裝備,徒步穿梭于山林荊棘中,細致觀察并記錄長城的破損、風化情況及環境信息。
這期間,于海寬行走了成千上萬公里,由于經常風餐露宿,他的皮膚被曬得黝黑。踏查工作并不容易,有時甚至十分危險,從長城上摔下的經歷他和隊員都有過,在山上,擦到手、傷到腳也是家常便飯。
當時,村民常上山砍荊條當柴燒,荊條被砍后留下尖銳的殘枝,尤其需要注意。有隊員曾不慎踩了上去,腳被刺穿,山上又沒有醫療設施,隊員只能靠一條腿蹦著下山去醫院處理。一路上的蛇、蟲、蚊子和有毒植物,也需要防范。他們甚至還遇到過直徑約3米的蟻穴,“幸好當時沒踩上去”,現在想起來,于海寬還有點后怕。
就這樣,近三年的時間里,于海寬帶領團隊在惡劣的環境中踏查,完成了資料整理和實地復核,為延慶區長城保護研究積累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在工作中,于海寬善于創新,敢于嘗試。他率先采用GIS技術標注延慶區長城資源分布圖,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成為北京市長城調查工作的標桿,為全市的長城保護工作提供經驗借鑒。
將延慶區磚石長城搶險率從30%提升至90%
2009年,于海寬參與到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歷時三年,行程數萬公里,完成域內500余處文物資源復核及調查工作,全面摸清了延慶不可移動文物的資源家底,助力延慶榮獲“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并為延慶的文物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隨后的十多年里,于海寬主持或參與的文物保護項目達百余項,并在長城保護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帶領團隊不斷探索創新,將延慶區磚石長城搶險率從原來的30%提升至90%。
2024年,于海寬再次參與全國文物普查,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擔任延慶區調查隊總隊長,既要處理大量行政工作,又要親自帶領隊員們奮戰在一線。半年內,完成文物資源復核400余處,并陸續培訓了長城保護員、文化組織員和文物愛好者500余人次。
不同于人口普查,文物普查的周期更長。既要對之前的文物進行復核,又要對認為有價值的文物進行總體調查,還要對所有村落進行拉網式摸排,尋找新的文物線索,進行認定并保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文物的概念或者范圍都會擴大,比如現在我們會把冬奧會相關的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建筑或遺產,盡可能納入文物調查范圍。”
文物普查的過程常常要面臨矛盾與妥協,這也是文物認定和保護工作的一大難點。比如,某處百余年的民居,可以被納入文物范疇,但居民本身并不愿意。于海寬記得,那處民居是一個完整的四合院,其燈雕、門匾和墻繪等非常能反映當時的歷史。“我們想把它列為文物,但村民不同意,因為一旦列為文物,他可能以后就無法翻建房子了。”這就需要充分的協商,不僅要和村民協商,還要和村委會、鄉鎮協商,“我們與房主、村委會、鄉鎮簽訂了四方協議,認定為文物后,允許對室內做改造,但保留房子的外觀和主體,既滿足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也滿足文物保護的需求。”
一些年代久遠的水利設施也可能具備認定為文物的價值,比如延慶的一些大壩、橋梁、涵洞等。但這也存在文物保護價值與實用價值相沖突的情況,需要協商和取舍。
創新文物保護手段,建立長城保護隊伍
于海寬一心撲在文物保護上,總有一些新想法。他對科技頗感興趣,會閱讀相關的書籍、文獻等資料。他發現,一些科技手段有用在文物保護上的潛力,卻一直無人嘗試。“文物保護始終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圈子,文物保護的原則比較固定,也多依托于傳統技藝和材料。但是,有些新的科技手段是可以助力文物保護的,讓文物保護更便捷。”
于是,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于海寬在全國率先完成延慶區磚石長城高精度三維數字模型建設,為長城的研究、保護和展示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平臺。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提升了長城保護的科技含量,也為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開辟了新道路。
他主持并創新開展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保護修繕工作,利用三年時間摸索出了延慶區磚石長城保護修繕工作標準化流程,提出建立磚石長城保護修繕導則的思路,開創了數字化記錄長城考古及保護修繕全過程的先河。
近幾年,由他組織的延慶土遺址類長城保護技術課題研究、明代磚窯遺址數字化保護研究和延慶長城沿線壁畫數字化虛擬修復等工作碩果累累,在業內廣受好評。
此外,由于文物管理所人手有限,于海寬還在全市率先建立起長城保護員隊伍,目前已有100多人。他全程主持招募、篩選、培訓等環節,并將自己的保護經驗傾囊相授,帶動村民共同加入,最終發展為一支自覺保護長城的一線隊伍。“這既能強化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也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同時增加村民的勞動技能和經濟來源,一舉多得。”
18年步履不停,在于海寬看來,文物保護雖然保護的是古物,但不應守舊,傳統的要尊重,但新技術、新方法也能提供更多保護路徑。同時要沉得住氣,有長遠目光,不可急于求成。“希望延慶區的文物保護工作能在人才、資源、體制機制等方面不斷優化,敢于嘗試,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他說。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