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旗山頂掛燈籠”,是東莞的獨特地標。夜幕下的黃旗山紅燈籠與林立高樓交相輝映,勾勒出現代都市的繁華輪廓。新京報資料圖
“東莞必須做當代藝術!”
三年前的一天,東莞藝術家李景湖面對來到他工作室調研的一名市領導提了這個建議,因為“東莞非常適合做當代藝術。東莞發展了40多年的制造業,廢棄物、邊角料都可以講述出一個個東莞故事”。
三年后,東莞對李景湖的建議做出了回應,事實上,這也可以看作是蝶變中的東莞,對“中國正進入一個美學經濟新時代”的回應。
今年3月—5月,一場名為“我在!一座城和兩億人的在場證明”的當代藝術展,在北京文藝圈新地標——郎園X美術館舉辦。
這一場跨越南北的文化對話,也是“世界工廠”東莞為工業蝶變、塑造城市新形象的一個行動:要讓文化與產業相互融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2024年12月,作為伴隨中國工業化進程而成長的制造業名城,東莞在全國首次提出“制造美學”理念,從設計、工藝、生產、產品、人文、理念等六個維度,重構了制造業的價值追求。
▲2024年12月26日,“東莞制造美學”課題研究成果發布會舉行。作為國際制造名城,東莞把“制造”與“美學”緊密結合,在全國首次提出“制造美學”概念。新京報資料圖
這場來自東莞的實踐,可以說是人文經濟學在工業領域的一種創新表達。
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武一婷表示,將“制造”與“美學”緊密結合,是東莞從“制造到智造到創造”發展路徑進階的思考、對工業文化價值的思考,也是東莞作為全國首批區域(城市)產業名片試點城市的戰略性、前瞻性謀劃,體現了一座工業城市的文化主張。
未來,東莞將繼續推動美學理念融入制造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的實踐中,推動制造美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這次“陽謀”,被媒體稱為東莞向“人-產-城-文”新工業文明的協同演進。
對此,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映昆表示認同:東莞制造美學之于中國,之于制造業,之于工業文化的意義在于,為新時代中國工業文化內涵的豐富注入了東莞智慧,也為中國乃至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思路。
▲李景湖當代藝術展作品《海浪》,用馬賽克玻璃講述了一個東莞故事。新京報資料圖
“一座城和兩億人”共生共榮
在北京朗園×美術館的展覽中,其中一組裝置作品是李景湖創作的《海浪》。
李景湖介紹,這組作品的材料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東莞建房子很常見的馬賽克玻璃。《海浪》所要表達的,就是致敬曾經或正在東莞默默奉獻著的2億打工人。
東莞官方數據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外地到東莞工作生活的人數總計超過2億人,而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2億分之一”。
作為出生于東莞長安的70后,李景湖見證了2億打工人中的一小部分。李景湖父親早年通過在香港打工掙的錢,蓋了一棟房子。這套房子后來成了若干來莞工作生活的新市民的家,一直出租到現在。
另一位“2億分之一”代表徐莎莉,則是2010年從外地來到東莞,開啟了自己從商業零售到商業地產的轉型之旅。
徐莎莉所在公司團隊中,有來自廣東、江西、安徽等不同省份的同事,大家都很年輕、富有創新力,一起在東莞這片熱土上揮灑著智慧與汗水。
15年后的今天,當看到李景湖的作品《海浪》時,徐莎莉說,“時光瞬間將我拉回那年春天,有那么一群人曾經在東莞這片土地上追逐夢想、聚沙成塔,在時代巨變、城市發展的浪潮中也曾翻涌我們友誼的浪花!”
▲音樂劇《東莞東》,通過東莞東火車站這個鮮活窗口,展現了一座制造業名城與2億打工人的共生共榮。新京報資料圖
一場跨越南北的文化對話,讓2億打工人感受到了“一座城與兩億人”共生共榮的情感鏈接,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多元視角下東莞“制造美學”的無限可能。
短短40余年時間,東莞從東江入海的一片泥濘之地發展成為一座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萬億元、人口也破千萬的“雙萬”城市。這離不開2億打工人在東莞的努力。
為了鳴謝這2億打工人,東莞創作了音樂劇《東莞東》,通過東莞東火車站這個鮮活窗口,濃縮了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自我奮斗史所涌動的回憶和深情。
2024年7月起,東莞面向全國發起“尋找2億分之一——《東莞東》邀您故地重游”活動,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尋找2億分之一”也成了東莞最鮮明的文化新標簽。
“這就是一部寫‘我自己’的音樂劇啊。”無數觀眾有感而發的深情,被《東莞東》里一段段旋律點燃,彌漫出了一座城市的群體情緒。
▲2024年7月起,東莞面向全國發起“尋找2億分之一——《東莞東》邀您故地重游”活動,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新京報資料圖
制造業名城進階“制造美學”
李景湖作品所需材料,多數是東莞制造的邊角料,或2億打工人所使用過的生活用品,如醬油瓶、洗衣液瓶、舊手機、空調銅管等。
對東莞來說,最不缺的就是這些工業廢棄料、邊角料。因此,李景湖也認為東莞最適合、最有利于當代藝術的發展。
時至今日,東莞已是全國制造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目前,東莞全市有180多萬市場主體,其中工業企業22萬家,擁有涵蓋34個大類、6萬種產品的現代產業體系,萬億級電子信息集群和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四大千億元級集群。
這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改革開放40多年打拼出來的城市產業家底。
如果拋開數據,從微觀角度審視,可以發現,從企業到行業,在制造業的設計、工藝、生產、產品全鏈條,都能在東莞看到“美”的逐漸浸潤和顯山露水。這些美,在中國制造業比比皆是,并不只發生在東莞,但在東莞可以窺見全貌。
▲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由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發起成立,孵化了超過60家硬核高科技企業,開創了一系列驚艷用戶的“黑科技”產品。新京報資料圖
東莞很早就把工業設計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東莞杯”就是一個生動縮影。作為全國首個以城市命名的大型國際工業設計競賽,DiD Award(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自2005年至今已舉辦20屆,被譽為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
在東莞杯的20年間,藝術與工業逐步融合,孵化出了一大批創意好產品。如,東莞智能手機巨頭vivo,連續多年斬獲國際設計大獎。獲得東莞杯金獎的X200 Pro,成為全球市場AI智能影像旗艦領域的突破性創新典范。
得利鐘表與中國探月工程合作推出的航天系列手表,將火箭尾焰、月球隕石坑等意象轉化為表盤紋理,以航天材料與精密機械的碰撞詮釋“星辰大海”的浪漫。
此外,還有LiberLive無弦吉他、高馳運動手表、小豚智能潛水動力背包等在細節中綻放“設計之美”的網紅產品,讓東莞在推動先進制造和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多了“科技可感知”的制造美學方向。
▲LiberLive是未知星球科技(東莞)有限公司旗下音樂科技品牌。2023年4月15日,LiberLive首款無弦吉他C1上市,隨即便成為無弦吉他品類的代名詞。新京報資料圖
2022年,東莞被工信部認定為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工業設計特色類),成為廣東繼深圳之后第二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不僅有“設計之美”,東莞的“工藝之美”也在傳統工藝的傳承創新和現代工藝的精密精進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千角燈、醒獅頭、石龍新昌鼓、中堂龍舟……盡顯東莞非遺背后的精湛技藝。
長期的制造實踐中,東莞企業還不斷突破精度和復雜度的極限,讓工藝之美可觸可感,成為各個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如,鼎泰高科生產的0.03毫米鉆針,詮釋了“小零件大工藝”的工業美學。凱格精機則在十多年前就成為全球首家完美印刷01005的公司,印刷的最小尺寸達到55×75微米。
▲鼎泰高科生產的0.03毫米鉆針,詮釋了“小零件大工藝”的工業美學,也體現了東莞制造在精度和復雜度上的極限突破。新京報資料圖
當然,制造美學也離不開“生產之美”。“生產之美”體現在生產過程的集群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
如松山湖的模德寶智能工廠,以全柔性制造自動化生產線實現“黑燈生產”,顛覆了傳統制造業的“黑手”形象,展現出科技賦能的秩序感與效率美學。
“設計之美”開出的花,在“工藝之美”“生產之美”滋養下,結出了“產品之美”的果實。作為制造最終成果的直接表現,產品被賦予文化內涵與情感溫度,成為美學價值的有力傳播者。
以潮玩為例,哪吒周邊產品、拼酷國風系列、摩動核國風機甲等“東莞制造”,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在全球市場中脫穎而出。
制造業之美的實踐,本質是以美學重構工業體系。在東莞,這一實踐打破了“制造即粗放”的固有認知,技術理性與人文感性交織,讓冰冷的機器與溫潤的美學共振,為全球制造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位于東莞石排的潮玩企業“順林模型”的Almost+Real車模產品。東莞制造的產品之美,在于品質價值和情緒價值的結合。新京報資料圖
讓城市回歸到“以人為核心”
在一直以產業為核心、按照“產-城-人”邏輯來配套城市和人的進程中,東莞逐漸意識到“人”的終極價值。
只有回歸到“以人為核心”,讓人與人、人與產業、人與城市的情感得到共情共鳴共進,才能推動高質量發展。東莞認為,貫穿這三者的源頭活水就是文化的力量,最終呈現的是“以人為核、以產立軸、以城造夢、以文鑄魂”的新工業文明。
伴隨著東莞的制造進階,其文化建設也在不斷更新發展。從“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質文化之都”,這二十多年來,東莞的城市文化建設在觀念、硬件、軟件等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當年爆紅全網的農民工吳桂春一紙“情書”告白東莞圖書館,就是最佳注腳。
在邁上GDP過萬億、人口過千萬的“雙萬”新起點后,東莞再次認真思考其文化發展的路徑問題。
2023年,東莞吹響了全面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號角,發布“1+8”政策文件,提出七大文化、四張名片、“411”高品質文化供給工程、十大文化品牌、十大文體設施等建設體系。尤其這兩年,東莞在文化上動作頻頻。
▲2024東莞草莓音樂節現場。當霓虹光束劃破莞邑夜空,青春脈動與潮流基因在此同頻共振。新京報資料圖
從東莞龍舟連續成為全國頂流,到東莞女籃逆襲奪冠感動全國;從“火柴盒”城市藝術TIME火遍全城,到草莓音樂節叫好又叫座;從原創音樂劇《東莞東》兩度全國巡演,到中國作家第一村成為全國文化現象……
東莞一系列創新舉措、一系列“出圈”活動,讓城市形象“潮”起來、傳統文化“活”起來、文化場館“盟”起來。這不僅讓市民在共建共享中獲得精神生活的滿足,也找到“家”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如今,濃郁的文化氣息、創新的潮流基因隨處可感,不斷刷新外界對東莞這座工業城市的固有印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東莞、愛上東莞。
數據顯示,2024年東莞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590.41萬人次,同比增長13.45%,高于廣東省12.4%增速水平;實現旅游總收入658.85億元,同比增長20.14%,高于廣東省15.8%增速水平。同時,東莞也躋身“五一”“十一”全國最熱出行目的地前十城市。
▲今天的東莞正在朝著宜業、宜居、宜游的現代化工業大城闊步邁進。新京報資料圖
2025年春節假期,東莞推出“新春·進莞來團聚”系列文旅活動,以“暖心接站”“文化進企”營造濃厚節日氛圍,全市合計接待游客總數522.6萬人次,同比增長4%,實現旅游收入30.1億元,同比增長9.4%,均創下近年來春節最好成績。
為了建設更具魅力的城市,東莞設定了新目標——“讓在東莞的人引以為豪、來東莞的人為之傾心、沒來過的人充滿向往”。
東莞相信,當文化共鳴轉化為智造優勢,將激活這座工業城市的優質生活力,并源源不斷地催生新質生產力,讓大家熱愛的東莞成為“讓人心向往之的東莞”,一座現代化工業大城,也必將宜業、宜居、宜游。
撰稿 / 新京報記者 肖隆平
編輯 / 鄭偉彬 何睿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