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是“世界血友病日”,今年的主題為“科學防治血友病,讓生命不再脆弱”。血友病曾被稱為“皇室病”,最早出現在英國皇室維多利亞女皇家族。作為一種遺傳性出血性疾病,其發病率為1/10000,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由于患者體內缺乏凝血因子,血友病患者又被稱為“玻璃人”,他們如同玻璃一樣經不起碰撞,摔跤、滑倒、輕微擦傷,都可能讓他們血流不止。
“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出血性疾病,由于血液中缺乏特定的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血液病科主治醫師廖俊堯介紹,該病主要分為兩大類,血友病A(由于凝血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由于凝血因子IX缺乏)。此外,廣義上的血友病還包括血友病C(凝血因子XI缺乏)、獲得性血友病以及血管性血友病等類型。
血友病A又稱為經典血友病,是最常見的血友病類型,約占全部血友病的80%-85%,其病因是凝血因子Ⅷ缺乏或功能異常導致的;血友病B又稱Christmas病,較少見,其病因為凝血因子IX缺乏或功能異常。兩者均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男性多發,女性多為攜帶者。
血友病患者經常被稱為“玻璃人”,這其實與其癥狀有關。廖俊堯指出,血友病患者常表現為輕微外傷后出血不止,或自發性出血(常見于重度患者);關節出血(常見于膝、踝、肘關節),反復出血可導致關節畸形(造成血友病性關節病);肌肉或軟組織血腫以及其他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血尿、顱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等。
“血友病患者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廖俊堯表示,輕度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為正常值的5%-40%,通常在外傷或手術后出血;中度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為正常值的1%-5%,會偶發自發性出血;而重度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1%,會頻繁自發性出血。血友病的可怕之處在于,如果反復出血,不及時治療可導致關節畸形、假腫瘤形成,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由于患者病情不同,表現程度也不盡相同,大多數血友病患者,從出生起就會表現出流血不止的癥狀,例如疫苗接種后流血不止,磕碰后身上出現瘀斑等。也有極少數患者,由于病情相對較輕,3、4歲后活動變多時才會被發現。
早期診斷和規范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患者預期壽命可接近健康人群。廖俊堯表示,如有疑似出血癥狀或家族史,建議盡快到血液科就診,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在診斷方面,醫生可以通過患者的凝血功能檢查、凝血因子活性測定、基因檢測等進行診斷。
“有家族史的女性需進行攜帶者檢測,孕期可通過絨毛取樣或羊水穿刺進行產前診斷。”廖俊堯提醒,血友病患者需終身管理,定期隨訪凝血因子水平和關節健康狀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創傷,減少劇烈運動(推薦游泳、步行等低風險活動);建議按時接種甲肝、乙肝疫苗。此外,應隨身攜帶血友病標識卡,出血時及時就醫。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