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陳琳)4月9日,國務院食安辦會同公安部等部門共同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在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長田建新表示,國家衛健委圍繞強化全鏈條監管,持續構建“最嚴謹的標準”體系。從食品的種植養殖到生產加工、運輸銷售、飲食消費,各個環節都有標準可依。
比如,針對食品原料和種養殖源頭污染的防控,有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農藥(獸藥)最大殘留量等通用標準;針對食品生產加工、餐飲制作、畜禽屠宰加工等生產過程,有相關的操作衛生規范類標準;針對像奶粉、豆制品等上市銷售的食品,有產品類標準,還有食品添加劑、營養強化劑質量規格標準;針對3歲以內嬰幼兒以及一些有消化吸收障礙的特殊人群,有嬰幼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標準;針對與食品接觸的食品用消毒劑、容器、包裝材料等,有食品相關產品類標準。此外,還有對污染物的限量等進行配套檢測的檢驗方法類標準。標準累計發布1660項,涵蓋日常消費的全部340余種食品類別,通過對原料污染物管控、加工過程風險控制、產品合規檢驗,以及對特殊人群重點保障,實現了對全人群、全品類、全環節的風險管控,為全鏈條監管提供依據和支撐。
同時,持續提升標準的科學性、嚴謹性和適用性。確保指標制定科學安全;研制過程中遵循公開透明,充分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田建新表示,今年國家衛健委將與監管部門在食品數字標簽的推廣應用等方面加強合作,更好地為公眾健康需求和產業創新發展服務。
為了促進標準全面高效執行,今年將聯合監管部門,開展標準宣貫“強基層、進企業”活動,以線上加線下培訓、現場指導、跟蹤評價等形式,強化對食品企業和一線監管人員的標準解讀和應用指導。希望通過企業主動學習、執行標準,監管部門依標準科學實施監管,衛生健康部門適時對標準開展跟蹤評價,形成標準從“制定到實施到跟蹤到修訂”的閉環管理,切實提升各方對標準的完整理解和全面執行,確保將標準的要求落到實處。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